近日,南京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汪鵬教授課題組開發(fā)了一種稻米iAs檢測新方法,利用天然微生物傳感器E. coliAW3110 (pBB-ArarsR-mCherry) 結合淀粉酶水解提取砷形態(tài),實現稻米中iAs的高通量和定量檢測。本研究將該生物傳感器制成了操作便捷的試劑盒,包括酶標板、α淀粉酶,以及生物傳感器細菌凍干粉。生物傳感器被制成凍干粉可以提高該方法的使用范圍、延長保質期、簡化操作步驟和縮短測試時間。用該試劑盒在12 h內能檢測超過200個稻米樣品,而常規(guī)方法HPLC-ICP-MS在同樣的時間內僅能測定40個樣品。
稻米是無機砷(iAs)的主要膳食來源,iAs是一種劇毒砷,會在稻米中積累,對以稻米為食的人群構成巨大健康風險。然而,目前可用于稻米iAs檢測的方法比較少,迫切需要開發(fā)一種簡單、經濟、準確和高通量的稻米無機砷檢測方法。
該生物傳感器的傳感系統來源于天然細菌砷抗性操縱子。微生物自誕生以來就一直生活在含砷環(huán)境中,并進化出了砷抗性ars操縱子,參與不同的砷解毒途徑,比如ArsB為細胞As(III)外排蛋白,ArsC為As(V)還原酶,ArsM為As(III)S-腺苷甲硫氨酸甲基轉移酶,ArsK為MAs(III)外排蛋白,ArsH為MAs(III)氧化蛋白。在沒有As的情況下,ArsR蛋白與啟動子上游的DNA結合區(qū)ABS結合,阻止ars操縱子轉錄。然而,在As存在的情況下,As(III)與ArsR蛋白結合,誘導其構象變化,從而降低ArsR蛋白對ABS的親和力,ars操縱子的表達被激活。在本研究中,將mCherry基因連接到帶有啟動子的arsR基因(來源于對As(III)高靈敏的土壤細菌Arsenicibacter roseniiSM-1的ars操縱子)下游,并導入E. coliAW3110,mCherry基因的表達水平受ars操縱子的活性控制,與iAs濃度成正比,從而實現砷濃度信號到紅色熒光蛋白mCherry的轉換。該生物傳感器對砷表現出高度特異性,只響應無機砷,不響應有機砷,并通過調節(jié)檢測體系中PO43-濃度來區(qū)分亞砷酸鹽[As(III)]和砷酸鹽[As(V)]。
用該試劑盒測定了19個總砷濃度不同的稻米樣品的iAs濃度,表現出出色的重現性和高信噪比,檢測限低至16 μg kg-1[As(III)]和29 μg kg-1[As(V)],這些值遠遠低于歐盟制定的嬰兒稻米的最大允許水平(100 μg kg-1)。這種簡單的生物傳感器試劑盒為檢測食品樣品中的iAs提供了一種很有前景的工具。
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發(fā)表了題為Natural microbial reactor-based sensing platform for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inorganic arsenic in rice grains(2023)的論文,其中,博士生葛占標為論文第一作者,汪鵬教授為通訊作者,前沿交叉研究院陳明明副教授以及資環(huán)院黃科副教授、謝婉瀅副教授和趙方杰教授也參與該研究工作。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和江蘇省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的資助。
全文鏈接: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3c0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