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發(fā)布2024.9090號文件,根據新的科學數據,重新評估歐洲食品安全局2010年4月關于漁業(yè)產品中寄生蟲風險評估的科學意見的某些方面。重新評估后主要內容包括:
?。?)該意見的目的是確定源自特定漁場并在歐盟/歐洲自由貿易區(qū)消費的任何野生捕撈魚類物種是否可被視為不含人畜共患病寄生蟲。在本意見中,“水產品”一詞僅指新鮮有鰭魚。由于魚類種類繁多,潛在的寄生蟲也很多,因此將Anisakis sp.作為海區(qū)人畜共患病寄生蟲的指標。這種寄生蟲在海洋環(huán)境中很常見,能感染多種魚類,也是大多數已發(fā)表研究的主題,因此特別適合作為指標。在極少數情況下,如果沒有Anisakis sp.的數據,或所有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則會考慮其他寄生蟲,如Contracaecum osculatum(s.l.)和/或Phocanema spp.。在淡水系統(tǒng)中,調查了所有人畜共患病寄生蟲。消費、進口和上岸數據用于確定最相關的魚類物種,并在可能的情況下確定來源漁區(qū)。
?。?)歐盟/歐洲自由貿易區(qū)最常食用的野生捕撈魚類包括金槍魚、鱈魚、阿拉斯加狹鱈、無須鱈、鯡魚、沙丁魚、鯖魚、鱒魚和秋刀魚。雖然這些魚類大多在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以及印度洋的一些地區(qū)捕獲,但進口魚類可能來自全球任何捕魚區(qū),南極洲除外。
?。?)根據數據,在糧農組織的每個海洋捕魚區(qū),至少有一種魚類物種報告感染了至少一種人畜共患病寄生蟲。因此,由于人畜共患病寄生蟲的魚類宿主特異性相對較低,專家小組得出結論,所有野生捕撈的魚類物種都可能接觸和感染人畜共患病寄生蟲。淡水漁區(qū)的情況也是如此,許多地區(qū)有多項研究報告稱,野生捕撈的魚類物種中存在人畜共患病寄生蟲。
更多詳情參見:https://efsa.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2903/j.efsa.2024.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