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質資源所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評價創(chuàng)新團隊在綠豆(Vigna radiata)基因組組裝及馴化機制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論文“Telomere-to-telomere, gap-free genome of mung bean (Vigna radiata) provides insights into domestication under structural variation”近日在園藝學頂級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中科院一區(qū)Top,IF=7.6)在線發(fā)表。
綠豆是全球重要的一年生豆科作物,具有生長周期短、投入需求低及營養(yǎng)豐富等優(yōu)勢。綠豆經過長期馴化,其形態(tài)和生理演化的遺傳機制未被完全揭示。本團隊通過整合PacBio HiFi、Oxford Nanopore和Hi-C測序技術,首次實現了“濰綠9號”綠豆品種的端粒到端粒(T2T)、無缺口的基因組組裝。500 Mb的基因組包括11條染色體和28,740個蛋白編碼基因,揭示了基因組中49.17%的重復序列。研究發(fā)現,轉座子元素的近期擴增顯著影響了鄰近基因的表達。此外,通過整合結構變異(SV)和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數據,識別出脂肪酸合成、亞油酸生物合成及苯丙氨酸代謝過程在馴化過程中經歷了強烈選擇。這些發(fā)現為解析綠豆馴化遺傳機制、品種改良和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
種質資源所賈凱華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李娜娜研究員和李冠博士為通訊作者。研究得到了山東省現代農業(yè)雜糧產業(yè)技術體系、山東省農業(yè)良種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的支持。
栽培綠豆和野生綠豆群體基因組變異。栽培群體和野生群體私有SV(A)和SNP(B)數量;(C)不同變異水平與基因表達的關系;(D)栽培群體和野生群體高分化區(qū)域11個顯著差異基因的基因表達;(E)栽培群體和野生群體間XP-CLR分析;(F)前5%XP-CLR識別位點涉及基因的富集分析。
文章鏈接地址:https://academic.oup.com/hr/advance-article/doi/10.1093/hr/uhae337/7914454?searchresult=1&login=false
?。ㄗ澹嘿Z凱華 核稿:張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