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劉金隆課題組在《Advanced Science》上在線發(fā)表題為“Nodulation Signaling Pathway 1 and 2 modulate vanadium accumulation and tolerance of legum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結瘤信號通路1(NSP1)和NSP2調(diào)控豆科植物釩累積和耐受性的分子機制。草業(yè)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劉鵬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劉金隆副教授為通訊作者。
釩(V)污染日益加劇并潛在威脅著威脅人類健康。NSP1和NSP2調(diào)控著豆科植物的共生結瘤的過程,NSP1和NSP2的突變在導致結瘤缺陷的同時還增加了蒺藜苜蓿對釩酸鹽的敏感性。這種敏感性受環(huán)境中的磷(P)、鐵(Fe)、硫(S)濃度顯著影響。釩酸鹽被認為是磷酸鹽的類似物,所以一般認為它與P共享轉運途徑,且P能夠拮抗V的毒害。釩酸鹽不僅與磷酸鹽,可能與硫酸鹽也能共用轉運途徑。Fe可能通過對磷酸鹽轉運的調(diào)控干擾釩酸鹽的吸收和累積。
本研究首次通過系列突變體和過表達植株從遺傳學角度證實了P、S、Fe的吸收轉運調(diào)控著植物的釩累積和耐受性。野生型蒺藜苜蓿R108能夠積極調(diào)節(jié)P、S和Fe轉運體基因的表達,限制V的吸收和積累,抵抗V的毒性。然而,R108對V的耐受性和根中基因的表達響應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根瘤共生和/或土壤微生物的存在。R108能夠維持釩酸鹽脅迫下根際細菌群落的多樣性,并且積極調(diào)控根際細菌對V脅迫的協(xié)同響應。這些細菌能夠與植物體內(nèi)釩、磷、硫和鐵水平顯著關聯(lián),共同協(xié)助或調(diào)控植物應對釩酸鹽脅迫的能力。當NSP1和NSP2突變后,根系不能與根瘤菌共生結瘤。隨之出現(xiàn)的是,P、S、Fe轉運體基因不能對釩酸鹽脅迫做出極積的響應或正確的應答,根際細菌群落變得不穩(wěn)定,其應對V的能力減弱。因此,nsp1與nsp2突變體的釩耐受能力顯著低于野生型R108。因此,NSPs在調(diào)節(jié)豆科植物V的積累和耐受性中起著重要作用,可為V污染綠色可持續(xù)治理與保障人類健康提供新思路。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
全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30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