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芻草是玉米的近緣屬祖先,遺傳變異豐富,對生物(病害、蟲害等)和非生物(干旱、漬害等)脅迫具有較好的抗性。玉米在人類馴化和遺傳改良過程中丟失了約20%的遺傳多樣性,加強玉米野生近緣種的研究與利用,對拓寬栽培玉米種質(zhì)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日,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fā)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玉米研究所盧艷麗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植物學經(jīng)典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中科院1區(qū)Top,5Y IF= 5.662)發(fā)表了題為“Teosinte confers specific alleles and yield potential to maize improvement”的研究論文,證明了大芻草對玉米遺傳改良的有利價值,挖掘了以穗位高為代表的理想株型性狀相關(guān)QTL及其被注釋為乙烯響應(yīng)轉(zhuǎn)錄因子的關(guān)鍵候選基因,為今后充分利用大芻草開展玉米高產(chǎn)、抗逆育種奠定基礎(chǔ)。
該研究得到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青年教師汪青軍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盧艷麗教授為通訊作者。
原文鏈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22-022-04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