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國際知名雜志 New Phytologist (IF=10.151/Q1)在線發(fā)表了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種質資源所花生栽培與生理生態(tài)創(chuàng)新團隊聯(lián)合北京林業(yè)大學等單位合作研究成果 SubPhaser: A robust allopolyploid subgenome phasing method based on subgenome- specific k- mers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 nph.18173, DOI: 10.1111/ nph.18173) 。該研究針對異源多倍體物種基因組組裝中亞基因組識別的難題,開發(fā)出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識別的新算法,對從亞基因組角度探索同源基因的功能分化及后續(xù)基因組演化相關遺傳機制奠定了基礎。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為第一產權單位,種質資源所賈凱華博士為第一作者,李國衛(wèi)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多倍化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演化方式,對形態(tài)、生理和適應性變異的形成具有重大貢獻,在作物育種中具有突出應用價值,可促進重要性狀定向改良,如蕓苔屬的多樣化形態(tài)等。農作物多倍體同時具有兩個(或多個)基因組,其雜合優(yōu)勢和倍性優(yōu)勢,帶來更高的農業(yè)利用價值。
對于二倍體祖先未知或者不明確的異源多倍體,其亞基因組準確識別難度較高,嚴重限制了多倍體基因組學和遺傳學研究,阻礙了多倍體遺傳育種的發(fā)展。為此,該團隊基于全基因組 DNA 序列分布特征,推斷代表各亞基因組的特異性重復序列,開發(fā)了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精準識別新算法及分析軟件-SubPhaser。利用二倍體祖先種明確的六倍體小麥、四倍體花生等多倍體植物基因組數據驗證了該算法的可靠性。該算法除了可以識別亞基因組外,還可以識別亞基因組間的同源交換區(qū),亞基因組特異的重復序列以及推斷祖先物種從分化到雜交的時間,為農作物的起源及演化研究開辟了新路徑。該研究得到“泰山學者計劃”、中央引導地方、院創(chuàng)新工程等項目的資助。
該軟件可免費獲得使用:https://github.com/zhangrengang/SubPha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