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雙節(jié)”臨近,為營造健康、安全、文明、和諧的節(jié)日氛圍,引導廣大消費者科學、理性消費,減少消費糾紛的發(fā)生,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桂林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聯合市消協(xié)發(fā)布“雙節(jié)”消費提示,提請廣大消費者選購月餅多甄別,疫情防控不放松、平安出行、文明就餐、理性購物。
選購月餅篇
月餅作為中秋佳節(jié)的傳統(tǒng)節(jié)令食品,品種眾多、口味各異,月餅市場營銷方式頗多,建議消費者在選購月餅時,一是盡量選擇到證照齊全的正規(guī)超市、商場、老字號、糕點專賣店,謹慎通過微商、短視頻直播等無法核實其經營資質等網絡渠道購買“網紅月餅”,以免發(fā)生消費糾紛難維權;二是要注意檢查包裝是否完整無損,認真查看生產日期、保質期、廠家廠址、配料或主要成分、貯存條件、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等標識;三是選購散裝、現場制作的月餅,注意查看加工銷售場所是否具備合法生產經營資質、制售人員是否采取相關衛(wèi)生防范措施,如佩戴口罩、注意個人衛(wèi)生等;四是注意甄別以“保健”“養(yǎng)生”“無糖”為噱頭的月餅宣傳信息,建議購買前先了解相關信息,避免被虛假廣告迷惑;五是月餅中糖分和脂肪含量比重大,建議廣大消費者和其他食品搭配食用,一次食用月餅不宜過多,尤其是老人、兒童、腸胃功能弱及患有糖尿病、“三高”、肝膽類等疾病的消費者,更應該合理掌握食用量,建議分次少量食用;六是倡導廣大消費者養(yǎng)成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好習慣,按需理性購買月餅,對于過度精美包裝應自覺抵制,建議選擇簡潔、安全、環(huán)保材料的包裝月餅。
外出旅游篇
當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完全遏制,消費者應避免僥幸心理,根據自身狀況接種新冠疫苗,積極做好自我防護。節(jié)日期間有出行計劃的消費者,要密切關注旅游目的地疫情防控部門發(fā)布的疫情風險情況,非必要不前往國內中高風險等級疫情地區(qū),非必要不出境。出游前,消費者應提前做好功課,游玩時注意人身、財產安全。一是要自覺遵從游玩目的地、旅游景區(qū)疫情防控要求,科學規(guī)劃路線,提前預約,錯峰出行,盡可能選擇室外景點游覽,做好個人防護,切莫忽視旅游期間的疫情風險;二要選擇證照齊全、資質良好、信譽度高的正規(guī)旅行社,簽訂旅游合同時,認真閱讀合同,對合同中的模糊條款要讓旅行社作出解釋,并將解釋內容記錄下來,慎防“低價團”“零負團”等旅游產品陷阱;三是旅游過程中購物要謹慎,理性消費,對于貴重物品,如果無法明確鑒定其真?zhèn)?、品質,或不清楚其價值,建議消費者不要購買,旅游點購物一定要索取購物憑證,并核對憑證上的印鑒與經營者名稱是否相符; 四是如果發(fā)生難以解決的旅游糾紛時,可撥打當地的旅游投訴電話,如無法在當地解決的,消費者要保留相關有效證據,待旅程結束后及時向相關部門投訴。
外出就餐篇
節(jié)假日期間,親人朋友聚會增多,家庭聚餐時,要按量備餐,合理搭配,要增強節(jié)約意識,根據家庭就餐的人數確定食材量,既要保證新鮮又要避免浪費。如果確實吃不完,可放冰箱冷藏存放,再次使食用前,要徹底煮熟。消費者外出就餐時,一是要選擇合法正規(guī)、食品安全等級高、衛(wèi)生的餐飲場所。就餐前先詢問了解菜品價格、收費項目等,做到心中有數,結賬時要查看消費明細,妥善保留有關收據,謹慎購買流動攤販、無證餐飲小攤點銷售的直接入口食品;二是自覺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理念、文明用餐,盡量不要食用生食、冷食類的高風險食品,拒絕“野味”,盡量選擇錯峰就餐并保持適當距離,聚餐時要使用公勺公筷;三是杜絕“舌尖上的浪費”,自覺踐行“浪費可恥、節(jié)約光榮”的美德。在外就餐時做到吃多少點多少,按需點菜,避免浪費,剩余飯菜打包帶走,踐行“光盤行動”。
購物篇
“雙節(jié)”期間,線上線下的商家促銷手段層出不窮,面對熱鬧的場景、促銷的誘惑,消費者一定要保持理性。購物前要考慮是否真正需要,貨比三家、三思后行;面對低價促銷,要多個心眼,物美價廉當然好,但質量好才最重要,不要被特價、優(yōu)惠、打折商品所迷惑,不盲目貪圖便宜而購買自己不需要的商品,做到理性消費;要防售后服務缺失,購物時盡量選擇有固定銷售場所的正規(guī)商家,仔細查驗商品外包裝,明確品牌名稱、廠名廠址、“三包”期等;要特別留心預付式消費,根據實際需要辦理預付卡,并書面約定適用范圍、期限、功能、退卡條件等。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消費,消費者都要索取并保存好發(fā)票及小票、電子交易等有效憑證,且消費憑證上應注明商品或服務項目、名稱、數量、價格等。
最后,桂林市市場監(jiān)管局、桂林市消協(xié)提醒廣大消費者,如果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遇到糾紛,應及時與商家溝通、協(xié)商,協(xié)商不成時,可及時撥打12315投訴熱線或關注12315小程序、登錄全國12315平臺投訴舉報,主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