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黑鱸是我國重要的淡水經濟魚類,因其刺少,魚肉品質高,深受消費者喜愛。隨著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的成功,大口黑鱸產量逐年提高,2021年年產量已超過60萬噸。但大口黑鱸養(yǎng)殖過程中極易受到水體中波動溶氧的影響,嚴重時會造成低氧脅迫對產業(yè)造成巨大影響。
近日,動科學院楊淞教授團隊以四川農業(yè)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在國際知名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IF=7.129,中科院Top期刊),發(fā)表了題為metabolic respons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of adaption to hypoxia in large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 under intermittent hypoxic conditions(《間歇低氧條件下大口黑鱸代謝反應為探究其低氧適應機制提供新思路》)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為了解大口黑鱸適應低氧環(huán)境提供了基礎資源及新的見解。
該研究利用間歇低氧暴露(IHE)模式,模擬自然水生環(huán)境中溶氧不穩(wěn)定,波動大的特點展開。研究發(fā)現,IHE顯著增強了大口黑鱸低氧耐受能力,其失去平衡的臨界溶氧值較對照組相比顯著下降。全轉錄組測序結果顯示差異表達的mRNA主要富集在PPAR、脂肪酸代謝和脂肪酸降解等信號通路。結合生化指標分析,IHE促進大口黑鱸肝臟糖異生、乳酸代謝及脂肪酸氧化過程。研究結果表明,IHE可以通過調節(jié)大口黑鱸去除厭氧代謝副產物的能力及代謝底物的選擇來提高耐低氧能力,其結果也為解決大口黑鱸在集約化水產養(yǎng)殖中重要脅迫因素—低氧,提供了新的見解。
該研究論文以趙柳蘭副教授為第一作者,2020級碩士研究生顏浩驍為共同第一作者,楊淞教授為通訊作者。此外,研究團隊最近還在大口黑鱸基因組以及低氧脅迫促進大口黑鱸血管新生上取得新研究成果,成果接連發(fā)表在Scientific Data(IF=8.501,中科院2區(qū)期刊),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IF=4.622,中科院1區(qū)Top期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川農業(yè)大學雙支計劃等項目資助。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2.113957
https://doi.org/10.1038/s41597-022-01601-1
https://doi.org/10.1016/j.fsi.2022.0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