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藥分子靶標與綠色農藥創(chuàng)制創(chuàng)新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hemosphere(IF=8.943)上在線發(fā)表了題目為“metabolic pathways reveal the effect of fungicide load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on the growth of wheat seedlings”的研究論文。
作者引入一種安全性較強的金屬鐵有機骨架納米材料(Fe-MOF)為載體,負載殺菌劑戊唑醇后,針對水稻幼苗的生長代謝情況,進行了空白對照、載體材料、載藥顆粒及原藥四組不同處理的對比研究。結合非靶標代謝組學技術,研究發(fā)現(xiàn)在水稻根部和幼苗中的氨基酸、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嘧啶、嘌呤等多種化合物的含量在四組不同處理中發(fā)生了改變。與原藥組相比,F(xiàn)e-MOF載藥顆粒處理后水稻幼苗的生理指標得到提升,同時該載藥顆粒保證了殺菌劑的生物活性。由于Fe-MOF載藥顆粒中鐵元素的引入,促進了水稻幼苗的生長,有效緩解戊唑醇對水稻幼苗生長的負面影響。
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作者以納米介孔二氧化硅載藥顆粒為例,發(fā)現(xiàn)載體材料中硅元素的引入可促進水稻幼苗生長,并減弱農藥有效成分對其生長的負面影響(J. Hazard Mater. 2022, 425, 127892)。
在農業(yè)領域,納米材料可作為載體對農藥化合物進行負載和包覆,有效防止所載農藥受環(huán)境中 pH、溫度等因素的刺激而發(fā)生降解,具有較大研究價值和應用潛力。然而,農藥有效成分被納米材料負載后形成了一種新的載藥形態(tài),可能會對靶標作物生長帶來與其傳統(tǒng)制劑不同的影響。就猶如戰(zhàn)士披上了盔甲,盔甲在保護戰(zhàn)士并增加戰(zhàn)士攻擊力的同時,是否會帶來安全影響呢?這一問題是制約農藥納米化新型技術發(fā)展與應用的核心科學問題,也是新型農藥制劑能否落地的關鍵,更是國內外農藥監(jiān)管部門重點關注的問題。作者通過非靶標代謝組學技術,研究建立納米農藥對靶標植物安全性評價方法,為納米農藥的科學研發(fā)及安全使用提供理論基礎。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為論文的完成單位,趙鵬躍副研究員為本文第一作者,黃啟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論文研究工作獲得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和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的資助。
全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65352202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