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棗栽培面積約33.3萬hm2,主要以制干品種為主,且品種退化,樹體衰老。一旦受雨害,致使紅棗大幅減產甚至絕收。且受新疆紅棗市場的沖擊,即使正常年份也經常有產量無效益,嚴重影響了山西省紅棗產業(yè)的發(fā)展。針對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對現有的栽培園進行改造,通過高接換優(yōu)進行品種改良,同時搭建設施進行避雨栽培,不僅有效控制了紅棗裂果的發(fā)生,解決棗農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還可使紅棗提早成熟,增加經濟收入。相對露地栽培,設施栽培是一種高投入、高收益的模式,通過精細管理提高產量和品質可獲得更高收益。但在諸多果樹中,棗樹設施栽培總體上規(guī)模較小,栽培品種也較單一,研究相對較少,基本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一些技術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
針對以上問題,立足山西省中部自然氣候條件,利用原有露地梨棗園的資源優(yōu)勢,以高接為主要方式,將優(yōu)良品種嫁接于設施冷棚內,對冷棚內改接優(yōu)良品種后的樹形培養(yǎng)和生產綜合管理技術進行調查和試驗,集成融合了品種高接換優(yōu)、摘心拉枝控冠、環(huán)剝抹芽保果、設施溫度調控于一體的改接棗樹設施栽培高效生產技術。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7—2019年在山西省果樹研究所棗優(yōu)種示范園進行,北緯37°23′、東經112°32′,海拔830m,年平均氣溫10.6℃,無霜期160~180d,年降水量400~600mm。棗園面積0.5hm2,行株距3.0m×2.5m,改接樹為20年生,長勢優(yōu)良且為相同的臨猗梨棗,改接早脆蜜(早熟、單果重11.2g)、迎秋紅(早熟、單果重14.6g)、伏脆蜜(中熟、單果重12.3g)和冷白玉(晚熟、單果重20.6g)等鮮食優(yōu)良品種。同時搭建雙拱結構鋼架冷棚設施,鋼架跨度14m,拱高4.5m,脊高2.5m,覆優(yōu)質PE棚膜,上部無棉被等保溫層,脊部每隔6m留1m的通風口,下部通風口可全開。
關鍵技術
高接換優(yōu)技術
傳統的高接換優(yōu)技術在大樹上截干,當年直接在主干上嫁接,接口部位粗度與接穗粗度差異大,嫁接后接口愈合慢(圖1-A、B),嫁接新枝條后角度不易開張,且枝量少,樹冠成形慢。
為了克服傳統高接換優(yōu)技術的不足,探索了一種分2步走的高接換優(yōu)技術。即第1年將改接樹從距地面1.5~1.8m處進行截干,促其萌發(fā)新枝,復壯樹體。第2年在萌發(fā)的新棗頭枝中選取方位合適、生長健壯的枝條進行嫁接,接后嫁接口愈合快、抱合穩(wěn)固,甲口蟲危害輕(圖1-C、D,表1)。
圖1 傳統高接方法(A、B)與新方法(C、D)嫁接效果對比
通過調查發(fā)現,接口抱合度與砧穗的比值存在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77。在新枝條上嫁接可選擇的嫁接部位較多,接后枝條角度較開張,易于拉枝整形。且由于枝量多,枝條生長均衡,樹體生長量大,當年即可形成合理的主枝結構,快速恢復樹冠。
樹形培養(yǎng)技術
結合高接換優(yōu),對樹形進行改造,降低樹體高度,樹高控制在2.0~2.5m,在主干0.8~1.6m范圍內錯落分布5~8個主枝。嫁接時可選擇留枝量和方位,嫁接枝缺的方位可選擇扭枝、拉枝或皮下接進行補充。主枝長度根據行株距確定,根據試驗園行株距,長度保留在1.7m左右,主枝單軸延伸無側枝,形成開心形的樹形。
冷棚示范園內溫濕度適宜,生長期較長,棗頭生長量大,且具有防風保護措施,嫁接當年棗頭即可延長至1.6~2.0m,留12~15個健壯的二次枝進行摘心,適時拉枝,便可形成一定產量。試驗發(fā)現,在當年生長季棗頭長至50cm左右時用竹竿同時開張角度、固定方位,當年既能達到枝條所需長度,迅速擴大樹冠,還可減緩長勢,促進坐果,同時可省去多次抹芽的人工投入,節(jié)約勞動力成本。
促花保果技術
改接后第2年樹冠已基本成形,主要以提高產量為主。生長期及時抹除新生棗頭,以保證開花和果實生長對營養(yǎng)的需求,減少落果。盛花期噴施赤霉素2次,可混合葉面肥同時進行,并根據天氣情況進行噴水,維持棚內空氣相對濕度為70%左右。同時,對改接樹進行棗吊摘心、疏吊、環(huán)割(或環(huán)剝)等促花保果措施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各處理均可促進坐果,單項措施以環(huán)割效果最佳,而棗吊摘心和疏吊效果相近,綜合處理效果優(yōu)于單項處理(圖2)。
圖2 不同促花保果措施比較
試驗還發(fā)現,環(huán)割或環(huán)剝2道、3道對提高坐果率無顯著差異,對幼齡枝或幼樹可采用環(huán)割2~3次代替環(huán)剝,既起到促進結果的作用,對樹體傷害也小。棗吊摘心對長勢旺、棗吊較長的品種迎秋紅(29.4cm)、伏脆蜜(25.6cm)促進坐果的效果明顯,可提高2.5~3.0倍果吊率,對棗吊較短、長勢較弱的早脆蜜(21.3cm)效果不明顯。
因設施保護,花期受天氣因素影響較小,坐果穩(wěn)定,結果量大,同時受棚膜遮擋,設施內光照減弱,若水肥供應不足,易造成落花落果嚴重,單果重下降,商品果率降低,果實品質不佳,口味偏淡,果實質地變得較疏松等問題。應合理控制產量,適當疏果,早脆蜜、伏脆蜜每棗吊留3~4個果,迎秋紅每棗吊留5~6個果,冷白玉每棗吊留2~3個果為最佳。疏果后,平均單果重增加3.0g左右,商品果率提高約30%。
加強肥水管理。第1年落葉后坑施基肥(羊糞),保證土壤有機質含量,灌足凍水。萌芽前灌1次透水,果實發(fā)育期土施和葉面追肥要及時,每10d地面灌水1次,同時撒施磷酸二氫鉀,白熟期后撒施硫酸鉀。地面灌水期間進行葉面噴肥,噴施氨基酸、糖醇鈣、磷酸二氫鉀等混合肥料,約每周噴施1次,連噴4~6次。果實開始著色停止灌水和追肥。水肥供應充足,再配合樹體的精細管理,保證果實發(fā)育所需要的營養(yǎng),既可提高果實可滴定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使果實風味變濃,口感品質與露地栽培相同,同時可減輕縮果,達到高產出高收益的目的,這同康晨煊等研究結果一致。
設施溫度調控
地溫是冷涼地區(qū)設施栽培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在山西省晉中市太谷試驗地,2月中旬地溫開始逐漸回升,3月10日左右穩(wěn)定在5℃以上,平均氣溫可達10℃,此時扣棚后的溫度基本穩(wěn)步上升,可保證樹體正常生長發(fā)育。若采取棚內地面鋪施有機肥、行間鋪地膜、樹盤沿行鋪地布,棚四周覆棉被等措施,2月上旬地溫升到0℃以上,2月下旬基本穩(wěn)定在5℃以上,可減少或消除凍土層,2月下旬開始扣棚,在無特殊天氣的情況下,基本可保證對樹體進行催芽的溫度條件,1個月左右開始萌芽,盛花期在5月中旬。早熟品種早脆蜜、迎秋紅7月底8月初成熟,伏脆蜜8月上中旬成熟,冷白玉9月上中旬成熟,相較露地可提早成熟20~30d。
通風換氣也是設施栽培的一個關鍵因素,氣溫過高、通風不暢時易發(fā)生日灼、縮果等病害,生長期根據各時期的生長需要和天氣情況及時通風調節(jié)棚內溫濕度,夜間低溫在6℃以上可去除棉被。發(fā)芽期白天棚內氣溫達到25℃時打開上部通風口,氣溫維持在25~30℃,夜間溫度盡量控制在10~12℃。花期溫度稍高,一般在30℃左右再打開上部通風口,氣溫維持在25~30℃,極端高溫不超過35℃。生長期夜間低溫在15℃以上時,上、下部通風口全開。果實成熟期根據天氣情況,及時關閉上部通風口避雨以防裂果。
小 結
根據設施栽培的生長發(fā)育特點,對高接換優(yōu)、樹形培養(yǎng)、促花保果、冷棚控溫等相關技術進行了調查研究。利用原有棗園,采用兩步走的高接換優(yōu)技術,既復壯了樹體、改良了品種,還可快速恢復樹冠和產量;花期通過抹芽、環(huán)剝、疏吊、棗吊摘心以及噴施赤霉素和葉面肥,調節(jié)通風口控制溫濕度等綜合措施促進穩(wěn)定坐果;果實發(fā)育期通過地面灌水、撒施肥料和葉面追肥保證果實生長所需養(yǎng)分,同時進行抹芽、疏果以減輕落果和縮果,保證果實產量和品質,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休眠期施足羊糞,同時覆蓋地膜、地布等減少凍土層,第2年可提前升溫,促進早熟,提早上市,利用價格優(yōu)勢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