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chuàng)新團隊在植物學知名期刊《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發(fā)表題為“Multilayer regulatory landscape during 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多組學策略,系統(tǒng)解析了水稻抗病過程中的PTI響應機制,對深入理解植物抗病過程,以及指導水稻抗病育種具有重要意義。
植物進化出了復雜的防御機制來防止病原真菌和細菌侵染。植物的防御系統(tǒng)包括病原相關分子模式觸發(fā)的免疫(PTI)和效應子觸發(fā)的免疫(ETI)。其中,PTI介導的防御由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誘導,如真菌來源的幾丁質(chitin)和細菌來源的flg22。這些PAMPs由特定受體識別,激活下游信號通路,誘導一系列分子和生理生化反應,統(tǒng)稱為病原相關分子模式觸發(fā)的免疫(PTI)。截至目前,已有一些報道采用單一或兩種組合的組學策略研究植物的PTI響應機制(包括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但采用多組學策略整合研究PTI過程的較少。另外,大多數(shù)關于PTI響應過程的組學分析都集中于雙子葉植物擬南芥,研究結論可能不適用于水稻和其他單子葉植物。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整合了代謝組、轉錄組、蛋白質組、泛素化組和乙?;M數(shù)據,闡明了水稻對真菌和細菌的PAMPs(chitin和flg22)的PTI響應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chitin觸發(fā)的PTI反應在轉錄和翻譯水平上與flg22更為相似,但在翻譯后修飾水平和代謝水平上比flg22反應不同且更為強烈。在chitin和flg22誘導的差異表達基因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防御相關基因,包括編碼RLK、MAPK和CDPKs的基因、轉錄因子、激素信號成分和次級代謝基因。有趣的是,多組學研究揭示了一些關鍵的生長防御平衡主調節(jié)基因(包括OsALDH2B1、BSRD1、GRF9、HD16、DWARF11、GLW7/SPL13和EBR1等)可能在水稻PTI響應過程中介導生長-抗病之間的平衡。對水稻轉錄組和蛋白質組的進一步整合分析發(fā)現(xiàn),兩種PAMP處理的mRNA和蛋白質豐度之間存在不一致的情況。泛素化組學和乙?;M學分析發(fā)現(xiàn),蛋白質翻譯后修飾調節(jié)可能在這種差異中發(fā)揮關鍵作用。
通過繪制代謝物和調控變化圖,系統(tǒng)總結了PTI過程中糖酵解/糖異生、苯丙烷合成、類黃酮生物合成和亞油酸相關途徑中的多層次調控機制。研究表明,水稻中的亞油酸代謝和α-亞麻酸代謝途徑很可能受到flg22的特異性誘導。此外,與脂類、萜類(二萜類、倍半萜類和三萜類生物合成)和維生素(生物素代謝和核黃素代謝)相關的途徑可能也是flg22特異的PTI反應。該研究通過多組學分析構建了多層次水稻PTI響應過程調控圖譜,為深入解析水稻抗病過程中的PTI響應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和資源。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劉文德研究員和華中農業(yè)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陳小林副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深圳)農業(yè)基因組研究所周紹群博士等參與了相關工作。研究得到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pbi.1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