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農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劉紅林教授、申明副研究員團隊在豬卵泡發(fā)育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兩篇高水平研究論文“Oocytes and hypoxanthine orchestrate the G2-M switch mechanism in ovarian granulosa cells”和“FOXO1 mediates hypoxia-induced G0/G1 arrest in ovarian somatic granulosa cells by activating the TP53INP1-p53-CDKN1A pathway”連續(xù)發(fā)表在發(fā)育生物學權威雜志《Development》。
雌性動物出生后,卵母細胞一直停滯在減數(shù)第I次分裂前期的雙線期。直至初情期到來后,在LH激素峰的作用下,減數(shù)分裂才能重新啟動。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院院士John Eppig教授發(fā)現(xiàn)卵泡液中含有抑制卵母細胞自發(fā)恢復減數(shù)分裂的小分子物質。次黃嘌呤(Hx)被證明是這些小分子抑制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可通過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提高cAMP水平,抑制卵母細胞促成熟因子(MPF,即CDKl/cyclin B復合物)活性,從而維持卵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抑制。卵泡顆粒細胞與卵母細胞處于相同的卵泡環(huán)境中,顆粒細胞的增殖同樣需要MPF活性,但次黃嘌呤對顆粒細胞增殖的影響卻缺少報道。
本研究首次證明,生理濃度的Hx能夠通過抑制MPF活性,將顆粒細胞阻斷在G2期,并且這種抑制作用的解除依賴于TGF-β1的添加,而不是FSH、LH、IGF1、EGF等激素或生長因子。進一步研究揭示,在卵泡中,卵母細胞可通過分泌GDF9和BMP15這兩種TGF-β超家族成員解除Hx引起的顆粒細胞有絲分裂阻滯,其機制在于:GDF9和BMP15與顆粒細胞上的GDF9/BMP15受體結合后,通過激活ERK1/2通路,抑制Wee1活性,從而抑制CDK1的Thr l4和Tyr l5位點磷酸化。ERK1/2還可激活CDC25B磷酸酶活性,進一步降低Thr l4和Tyr l5這兩個位點磷酸化水平,從而增強CDK1活性,使被Hx抑制的MPF活性得以恢復,因此誘導顆粒細胞從G2進入M期,促進有絲分裂的進行。值得注意的是,GDF9/BMP15受體含量較低的顆粒細胞不僅對Hx誘導的G2期阻滯更敏感,而且更容易從卵泡壁脫落成為游離顆粒細胞(dGCs)。同時,Hx誘導的G2期阻滯會引發(fā)dGCs的凋亡。由于顆粒細胞脫落和凋亡是卵泡發(fā)生閉鎖的重要特征,可以預見顆粒細胞GDF9及BMP15受體的差異表達可能是引起卵泡選擇性閉鎖的潛在原因。
卵泡發(fā)育是雌性生殖的基礎,卵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抑制和顆粒細胞有絲分裂增殖是確保卵泡正常發(fā)育必須具備的兩個基本條件。然而,在同一卵泡環(huán)境中如何實現(xiàn)二者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尚缺乏足夠的認識。本研究為這一問題的回答提供了可能性的解釋,加深了人們對卵泡發(fā)育機制的了解。另一方面,目前尚不明確卵母細胞是否參與卵泡閉鎖的啟動。本研究表明,Hx抑制細胞增殖后顯著增加了顆粒細胞凋亡;而卵母細胞分泌因子可消除Hx對顆粒細胞有絲分裂的抑制作用,進而阻止顆粒細胞凋亡和脫落。這些發(fā)現(xiàn)為研究“卵母細胞是否參與卵泡閉鎖的啟動”指明了可能的途徑:即卵母細胞分泌功能障礙導致顆粒細胞無法解除Hx引起的增殖阻滯從而啟動了卵泡閉鎖。
卵泡低氧微環(huán)境影響豬卵泡顆粒細胞增殖的關鍵機制被探明
卵巢卵泡生長發(fā)育是母豬發(fā)情排卵的生理基礎。生長中的卵泡具有兩種命運:繼續(xù)發(fā)育與退化閉鎖,卵泡命運決定機制一直是繁殖生物學領域需要解決的核心科學問題。卵泡發(fā)育依賴于顆粒細胞的活躍增殖,顆粒細胞增殖活性顯然與卵泡命運相關。然而,顆粒細胞增殖活性隨著卵泡發(fā)育逐漸減弱。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卵泡發(fā)育過程中顆粒細胞增殖潛力的逐步降低?
在哺乳動物卵泡中,毛細血管分布于卵泡膜層,未能突破基膜進入顆粒細胞層,導致顆粒細胞出現(xiàn)低氧狀態(tài)。隨著卵泡發(fā)育變大,顆粒細胞層與卵泡毛細血管的距離越來越遠,導致顆粒細胞低氧程度不斷加劇。那么低氧是否與顆粒細胞增殖狀態(tài)有關?
本研究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了數(shù)百個豬有腔卵泡顆粒細胞周期,結果發(fā)現(xiàn),隨著卵泡直徑的增加,卵泡顆粒細胞G0/G1 期比例顯著升高。不僅如此,研究還發(fā)現(xiàn),同樣大小的豬有腔卵泡其顆粒細胞G0/G1 期比例也存在較大差異。試驗剝取了近200 個直徑4 mm 左右的豬卵泡,分離的顆粒細胞進行細胞周期檢測,根據(jù)G0/G1 的比例,分為G0/G1 比例高組和G0/G1 比例低組,進行轉錄組測序分析。測序結果GO 分析發(fā)現(xiàn),低氧應答是調控顆粒細胞G0/G1 阻滯的主要生物學過程。利用體外低氧模型,進一步證實低氧是誘導卵巢顆粒細胞G0/G1 阻滯,抑制顆粒細胞增殖的重要因素。
為明確低氧調控顆粒細胞周期的下游通路,課題組對轉錄組測序結果進行KEGG pathway 分析,發(fā)現(xiàn)在G0/G1 比例高組的顆粒細胞中顯著富集到FOXO 信號通路。進一步研究揭示,在體內外低氧條件下,G0/G1期顆粒細胞的比例升高伴隨著FOXO1核轉運的增多,而敲降FOXO1后,可促進顆粒細胞從G0/G1進入S期。
根據(jù)測序結果,本研究從差異基因中找到了一個極顯著上調的候選基因TP53INP1。生物信息學分析顯示,TP53INP1 基因啟動子區(qū)存在FOXO1 的結合位點。利用采用熒光素酶活性分析、染色質免疫共沉淀(ChIP)等技術,研究證實TP53INP1是FOXO1靶基因。同時,TP53INP1 與p53 存在復雜的相互調控,一方面TP53INP1 是p53 下游靶基因,另一方面,TP53INP1 能夠激活p53 活性,表現(xiàn)為對p53的正反饋調控。進一步通過ChIP、RNAi等技術探索FOXO1/TP53INP1/p53軸的機制及功能,結果表明:在低氧環(huán)境中,顆粒細胞FOXO1入核直接上調了其靶基因TP53INP1表達,進而激活p53,而p53作為調控CDKN1A表達的關鍵轉錄因子上調了CDKN1A表達,最終CDKN1A發(fā)揮細胞周期抑制功能引起顆粒細胞增殖阻滯。
本研究首次從低氧角度解析卵泡顆粒細胞增殖調控機制,這將有助于明確卵泡命運決定的本質,并有可能為調控卵泡發(fā)育提供新的作用靶點,從而為提高家畜繁殖力以及人類不孕癥的臨床治療提供途徑。
論文一作為博士生李誠瑜,通訊作者申明副研究員、劉紅林教授,劉昭君、吳剛、周佳奇、李偉建、劉爍等研究生也參與了上述研究。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1972564; 31972571; 31630072; 31601939)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