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近有一則新聞報道稱,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接診了一名20歲的年輕男子,因吃隔夜螃蟹患上腦膜炎,激發(fā)癲癇大發(fā)作。而醫(yī)生則提醒千萬不要吃隔夜蟹,它會產生組胺毒素。
組胺是什么?真的會導致腦膜炎嗎?大閘蟹還能吃嗎?今天跟大家聊聊組胺和大閘蟹。
臣妾很忙要速閱版
腦膜炎是由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組胺是一種生物胺,并不會導致腦膜炎。
我國過去20年發(fā)生的組胺中毒案例均是由魚類引起,尚無因大閘蟹導致的組胺中毒案例。
魚類因組氨酸含量高,更易產生較多組胺;大閘蟹中組胺相對少一些。
青皮紅肉魚中組胺最多,常見的有鮐魚、青魚、秋刀魚、鰹魚、沙丁魚、竹莢魚、金槍魚等。
吃魚盡量吃新鮮,不要吃不新鮮、腐敗變質或者死魚。
#1 組胺是什么?
「組胺」(Histamine)是一種「生物胺」,它是由一種叫做「組氨酸」的氨基酸在「脫羧酶」的作用下產生的。
組胺的分子機構。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組胺(histamine)是天然存在于動物體內的一種物質,幾乎所有的組織中都有它的身影,特別是皮膚、肺和腸黏膜的肥大細胞中都含有大量的組胺。
組胺在過敏與發(fā)炎的調節(jié)上扮演一個很重要角色,它可以影響許多細胞的反應,包括過敏、發(fā)炎反應、胃酸分泌等,也可以影響腦部神經傳導,讓人產生想睡覺的感覺。
通常情況下,微量的組胺并不會使人中毒。但是,當劑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使人中毒。而且,即使是體內含有分解組胺酶的正常人,如在攝入大量組胺后,也可能發(fā)生過敏現(xiàn)象,所以,組胺中毒又被稱為「過敏性中毒」。
#2 多少組胺會使人中毒?
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情況是不同的,所以不同人對組胺的耐受力也不一樣。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數(shù)據,吃1公斤的魚肉,若含有200~500毫克的組胺就可能會中毒。組胺中毒潛伏期一般為0.5~1小時,最短可為5min,最長達4h。
而且,不同的人中毒劑量也不一樣,因為組胺中毒是一種過敏性中毒,一些免疫力差的人就更容易發(fā)生中毒。
正因如此,世界各個多對魚肉類食物中的組胺有嚴格的限量。
我國標準規(guī)定,鮐魚等高組胺魚類中組胺≤40mg/100g,其他海水魚類中組胺≤20mg/100g;美國對新鮮魚肉含有組胺的上限,是每公斤魚肉含50毫克。
#3 組胺中毒有什么反應?
一旦發(fā)生組胺中毒,反應都是來的很快的,典型特點是發(fā)病急、癥狀輕、恢復快。
一般來說,病人在攝入過來組胺后的數(shù)分鐘至數(shù)小時內就會出現(xiàn)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膚潮紅和熱感,并伴有全身不適,眼結膜充血、頭痛、頭暈、惡心、腹痛、腹瀉、心跳過速、胸悶、血壓下降等癥狀,有時可出現(xiàn)蕁麻疹,咽喉燒灼感,個別患者還可出現(xiàn)哮喘,跟過敏特別像,所以很多人會以為是過敏。
不過,一般來說癥狀都不會很重,而且大多會在1~2天內就恢復健康,并不會有特別嚴重的反應。
#4 組胺中毒會導致腦膜炎嗎?
腦膜炎,通常是腦和腦膜受到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后出現(xiàn)的發(fā)炎反應,其他原因導致的腦膜炎比較少見。
由于微生物的類型不同,導致的腦膜炎也不盡相同,按照感染微生物不同,腦膜炎分為四種:
化膿性腦膜炎:由細菌感染引起,常見于嬰幼兒和兒童。
病毒性腦膜炎:由各種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癥。
結核性腦膜炎:常由結核桿菌引起,需抗結核治療。
新型隱球菌腦膜炎:是最常見的真菌感染,病情重,死亡率高,臨床表現(xiàn)與結核性腦膜炎極為相似,故臨床上極易誤診。
而組胺是一種生物胺,并不是病毒、細菌或者真菌等微生物,并不會導致腦膜炎。
所以,新聞中說隔夜大閘蟹有組胺導致腦膜炎,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準確的。
#5 隔夜大閘蟹會導致組胺中毒嗎?
從我國過去二十年的食源性疾病監(jiān)測數(shù)據來看,還沒有因為大閘蟹而導致的組胺中毒。
我國組胺中毒案例分析。圖片來自:[12]
數(shù)據顯示,1998—2018年的水產品組胺中毒報道案例來看,共發(fā)生了18例,其中鮐魚(青占魚,油筒魚,鮐鲅魚)引起 的組胺中毒最多,為13例,鯖魚、鲹魚(池魚)、鯉 魚、馬蒿魚、鲯鰍魚各引起1例組胺中毒,引起組胺中毒食品檢測含量最低為120 mg/kg,最高為3 820 mg/kg。
所以,吃大閘蟹、或者隔夜大閘蟹發(fā)生組胺中毒的可能性極低,大家不用太擔心。
不過,大閘蟹在隔夜儲存的過程中,如果儲存不當,比如隨便丟在室外、沒有放冰箱冷藏、或者被其他生肉等污染,也可能有細菌污染,如果吃的時候又不注意充分加熱熟透,同樣可能發(fā)生食物中毒,大家在放的時候還是要當心,最好用保鮮盒或者保鮮袋包好冷藏。
如果可以,最好一頓吃完,畢竟挺貴的,也不會買很多,大閘蟹本來就吃個新鮮,隔夜了也不新鮮了,何必剩幾只呢。
#6 為什么魚肉會引起組胺中毒?
主要還是因為魚肉中有一種氨基酸比較多——組氨酸。而大閘蟹中的組氨酸就會少一些。
一旦魚肉被細菌污染,一些細菌在活動時就會產生脫羧酶,然后在這種酶的作用下,魚肉中的組氨酸就會產生組胺。
一般來說,如果魚貯存不當、魚不新鮮時,尤其是捕獲后的一段時間,細菌活動就會越頻繁,就更容易產生更多的組胺,當組胺積蓄到一定量時,就可能使人中毒。
從全球來看,組胺中毒在全世界都有發(fā)生,而且多發(fā)生在夏秋季,主要也是因為溫度高,細菌的活動會更猛烈。
組胺中毒常發(fā)生在吃了不新鮮或腐敗的魚類后,另外,腌制咸魚時,原料不新鮮或腌的不透,含組胺較多,也可引起中毒。
#7 如何預防組胺中毒?
避免組胺中毒,建議從這幾個方面做起:
1.買魚時,青皮紅肉魚一定要買新鮮的。
在各種魚類中,青皮紅肉型的含組胺最多,如鮐魚、青魚、秋刀魚、鰹魚、魚參、沙丁魚、竹莢魚、金槍魚等,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盡量挑新鮮的。
2. 不要吃不新鮮、腐敗變質或者死的魚類等水產品,它們可能還有更多的組胺。
3. 買回家的魚蝦等水產品要盡快吃完,如果不能及時吃完要放在冷凍室保存。如果感覺有異味等不新鮮的征兆,就不要吃了。
參考資料
[1]食物安全焦點(二零一九年一月第一百五十期) .魚及魚制品中的組胺.香港食物安全中心
[2]預防組胺中毒.廣東衛(wèi)健委.
[3]魚肉中的致敏物質—組胺.東莞疾控中心
[4]吃魚要防止組胺中毒.湖北衛(wèi)健委
[5]孫項麗,郭瑩瑩,于秀娟,等. 鯖魚品質評價及品質變化與組胺含量研究進展[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9,10(12):3708-3713.
[6] 孟勇,張陽,黃鴻兵,等. 中華絨螯蟹在不同溫度條件下貯藏過程中生物胺的變化[J]. 食品科學,2013,34(16):331-335.
[7] 趙中輝,林洪,王林,等. 常見水產品中生物胺的調查及分析[J]. 水產科學,2012,31(6):363-366.
[8] 莫星憂,呂柏東,伍彬,等. 發(fā)酵食品中組胺危害及控制研究進展[J]. 現(xiàn)代食品,2020(7):46-48.
[9] 劉士俊. 一起變質鰹魚引起的組胺食物中毒事件調查[J]. 職業(yè)與健康,2021,37(11):1556-1559.
[10] 祁興普,姚芳,劉靖,等. 金槍魚魚柳加工過程中組胺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J]. 食品工業(yè)科技,2011,32(2):136-138.
[11] 陳踴南,葉日英,陳俏純,等. 腌魚過程中組胺及產組胺菌研究[J]. 浙江農業(yè)科學,2018,59(12):2340-2343.
[12] 譚彥君,彭接文,陳子慧,等. 魚類罐頭相關食品標準法規(guī)中組胺指標探討[J]. 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2019,31(4):389-393.
[13]丁香園.腦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