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網(wǎng)據(jù)外電報道:根據(jù)一項研究顯示,由于飲食當中的鈣質,華裔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可能增加。
科羅拉多州州立大學流行病學副教授萊斯利。巴特勒(Lesley Butler),在研究一份針對華人飲食習慣所做的調查之后發(fā)現(xiàn),華人的飲食習慣可能導致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增加。巴特勒博士的研究報告發(fā)表在6月1號的“美國癌癥研究協(xié)會”的期刊《癌癥研究》里。
這份研究所根據(jù)的調查數(shù)據(jù),取自于“新加坡華人健康研究”.該調查從1993年4月到1998年12月之間,調查了居住在新加坡、操閩南語和廣東話的27,959位男性和35,298位女性,年齡從45到74歲。在這些男性當中,巴特勒博士選擇了27,293名沒有前列腺癌病史的人,進行研究。
首次針對華人研究鈣與前列腺癌關系
巴特勒博士說:“我們很積極地追蹤這個群組當中的個體。在2007年12月,有298位男性被診斷出罹患前列腺癌。然后我們運用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較高的鈣質攝取與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增加有關聯(lián)。我們發(fā)現(xiàn)和鈣質攝取相關的風險增加了兩倍,尤其在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較小的男性身上更為明顯。”
巴特勒博士解釋,以往針對鈣質攝取和前列腺癌之間關聯(lián)的研究,大多是針對身體質量指數(shù)較大的西方人,同時西方飲食當中含鈣質的食物如起士、牛奶等也比較多。所以這次她特別挑身體質量指數(shù)較小、飲食中鈣質含量也較少的華人進行研究。
“到目前為止的學說,關于罹患前列腺癌風險增加的證據(jù),只是基于很高量的鈣質攝取,大概是一天1500毫克或更多。但我們的研究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或許在低量鈣質攝取的情況下,罹患前列腺癌風險也會增加。我們研究中風險最高的一組,鈣質的直接攝取量平均只有一天659毫克,相較之下,風險最低的一組平均只有一天211毫克。”
一般主要的鈣質來源是奶類食品,但是在亞洲社會,經常性吃奶類食品的人不多。在這項調查里,只有24%的人,一周之內喝一杯以上的牛奶。本次受調查的華人飲食當中主要的鈣質來源是蔬菜,占19%,奶類占17.3%,谷類占14.7%,豆類占11.8%.
奶類食品提供可被身體吸收的鈣質比其他食物要高。如一份提供19.3毫克鈣質的奶類食品,當中有16.8毫克會被身體吸收,但一份提供441.4毫克鈣質的米飯,只有0.8毫克會被吸收。
華人身體質量指數(shù)小增加罹癌風險
但為什么華人攝取的鈣質并不多,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卻依舊有所增加呢?巴特勒博士作了解釋。她說:“有一種假設學說,身體體積較大的人,跟身體較小的人相比,不只腸對于外來食物或奶類提供的鈣質吸收能力較好,他們內部的鈣質流失也較嚴重。所以這個身體體積和鈣質吸收效率的負相關,即攝取鈣質帶來的風險,或許在身體質量指數(shù)較小的人身上很常見。”
但報告當中指出的這些食物,包括豆腐、白菜等,一般被認為是較為健康的食品。這份研究報告是否會引發(fā)人們對食用此類食物的擔憂呢?巴特勒博士澄清,可以放心食用這類食物,重要的是要注意營養(yǎng)均衡。她同時也建議,如果平常已經有良好飲食習慣,可以不必額外服用鈣片,因為那樣反而會造成過量攝取,而增加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